关闭
首页 > 教学与研究 > 早教

汉代乐府民歌其中的美妙,你了解多少!

2019-04-27
  
  秦朝时,掌管音乐的官方机构———乐府正式设立。
  汉承秦制,这一机构得以保留,且规模进一步扩大,汉武帝时鼎盛一时,仅乐工就达千人之多。同时,西汉乐府的职能也得到进一步强化。据文献记载,西汉乐府的主要任务有二,一是按谱协律为歌,即将部分文人创作的诗赋加工制作为词谱,并付之以曲,或创作新的辞曲歌舞,以满足统治者祭祀庆典、朝会宴饮、点缀升平之用;二是负责搜集、整理各地民歌民乐,丰富已有乐章,并以此“观风俗,知薄厚”,体察民情,被乐府收录其中的民间歌谣被称为乐府民歌,作为乐府制配乐曲的重要来源而大受统治阶层欢迎。
  乐府民歌来源广泛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中详细罗列了收录其中的一百三十八首民歌的地域分布,其范围大致北起燕、代,南至淮南,西起陇西,东抵黄河之滨,基本涵盖全国。同时,为适应搜集、记录、整理民歌的需要,汉代已创造出一种称为“声曲折”的记谱法。“声曲折”即曲调,是依据曲调的高低上下绘制而成的一种乐谱,用以将民歌的曲调记录下来。
  汉代乐府民歌的内涵亦十分丰富。“感于哀乐,缘事而发”是民歌创作的传统。乐府民歌源于民间,在还原现实生活、塑造人物形象、抒发真实情感等方面有其独到之处。这其中,有的控诉战争罪恶,揭露社会矛盾,如《战城南》;有的描述民生疾苦,如《妇病行》《孤儿行》等;有的则敢于反抗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的不合理,如《陌上桑》《孔雀东南飞》等。它们无不生动、深刻地反映出汉代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与阶级矛盾的尖锐复杂,以强烈的现实感和艺术性构成了汉代乐府音乐特有的神韵与风采。
  “鼓吹乐”和“相和歌”是汉乐府音乐的两种代表性样式。鼓吹乐源于远古,成于汉初,盛于汉武帝时期,是一种由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组成、兼有歌唱的音乐表演形式。其演奏方式多样,使用类别丰富,长期以来被作为宫廷音乐和军队音乐使用。按照鼓吹乐在宫廷中的不同用途,又可以分为鼓吹、骑吹、横吹、铙歌四类,分别用于军乐、宴乐、仪式、赏赐等。不过,随着时间的推移,汉代鼓吹乐逐渐被民间活动广泛接纳,在诸如迎神祭祖、婚丧嫁娶、乡会庙会等民俗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。
  相和歌是以汉代民歌为基础,继承先秦楚声等传统音乐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音乐表现形式。其产生之初并无伴奏,称为“徒歌”,后演变为“一人清唱,众人帮腔”的“但歌”,而后在一人演唱、众人附和的表演方式上融人丝竹乐器演奏,并有人击“节”(一种打击乐器)而歌与之应和,由此形成相和歌“丝竹更相和,持节者歌”的成熟表演形式,成为汉代乐府歌曲中的精华。
  汉乐府的设立及其一系列的实践活动,丰富了民间音乐的表现形式,促进了民间音乐的传承延续,有力地推动了秦汉传统音乐的繁荣发展,并对后世音乐形式的多样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



0

  • 上一篇:如何加影视教育 首届中小学影视戏剧教育论坛浙师大举行
  • 下一篇: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研究的缘起与意义